澳客手机版 > 摆放

今天农历是多少(今天农历是多少号?) -澳客手机版

农历的“月”字,本身就是“日”字旁,从其造字的本义,即表示太阳的意思。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为“朔”,朔日也叫朔,初一叫望。所以朔望月就是“朔望日”。后来,人们把朔日所在的一天叫朔日,也就是今天的农历初一。
农历一个月有30天到35天不等。在一个月当中,有的月份是初一、初五、十五、二十、三十;有的月份是初一、初四、十六、二十三;有的月份是初一、十七一、初八、十四;有的月份是初一、十五。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中,每月的朔日日期不一样。
以农历来说,正月从子月(正月)开始到癸未日(二月)结束。正月为干支纪年的首个月(干为甲木,支为子水),而“天干”十个字中有六个字跟地支有关:甲为“寅”、乙为“卯”……。因此农历一月初一便有了甲子(寅);二月初一便有了寅月(卯月);三月初三便是卯年(卯月);四月初八便是卯年(辰月);五月初五便是辰月(午月)……以此类推。
农历一月为正月,二月的开始,三月的结尾。因此农历一年共有十二月和一月。


1、农历和公历

公元纪年法是“公历”,也叫“阳历”,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1年,以地球上点与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65.25公里为基础,将一年分成365天(一昼夜等长)或366天(一昼夜等长)。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历”。
中国传统历法有农历(阴历)和干支历(阳历)两种,这两种历法都是以月亮盈亏变化作为依据的。农历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历法,源于阴历。农历的前身叫夏历,也叫农历、夏历、阴历。《周礼》中曾提到过:“以月建朔,以岁定支,以支定岁,以岁定日”。这就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干支纪年法。
农历采用“朔望月”作为历法的基础,朔望月是指月亮绕地球转一周的时间。古人将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定为朔望月,每隔一个月叫一个朔,每隔二十天叫一个望。到西汉末年张衡发明地动仪时,已经有了三个朔望月了。
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规律来确定历法中的日期和时间。古人将月球运动分为朔、望、晦三个阶段,每一段有六个月。朔是指月球运行到近地点(即月亮近地点月圆)时的状态;望是指月球运行到远地点(即月球远地点月圆)时的状态;晦是指月亮运行到近地点(即月亮近地点月圆)时的状态。
以月亮的盈亏变化作为计算历法日期和时间的依据,称为阴历,又称农历或阴阳历。古代中国人曾使用过各种历法,由于历史悠久,很多已经失传了,只有《周礼》上有记载。
公元1582年(明万历十一年)德国天文学家第谷发现了月球运动规律后,人们开始使用它编制历法。直到十九世纪初才被法国人接受。
现代人类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公历(又称阳历),俗称阳历,其制定基础是月球运动规律和地球公转运动规律。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公历作为自己国家使用的历法。
我国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开始使用公历作为历法基础。

2、干支纪年

中国传统纪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遗产——“干支历”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依据地球绕日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而形成的四季轮回的一种自然现象,按其运行规律制定的纪年法,人们称它为“干支历”,也称“太阳历”。
干支纪年起源于古代中国,人们观察到月球与太阳之间有一种周期性运动。月球每26个月自西向东绕地球一周,太阳也在黄道上公转。
二者之间有一个周期约为27天零6小时的位置。于是人们就把这两个周期称为朔望月。由于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它将太阳挡住时,月球在其轨道上向西运行,比地球要晚一段时间才进入黄道上;当它在太阳运行到近前时,便与地球相遇。于是月球便在近地点时看起来比近地点时大一些、近一些;当它再次经过远地点时,便小一些、远一些。于是古人们便用朔望月来表示一个月中月亮运行的位置,也就是月相的变化情况。朔望月圆缺周期大约为29.53天,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一致。由于月球绕地球转一周和地球绕太阳转一周在时间上大致是相等的,所以古人就以月球和太阳之间的这段距离来表示时间。人们把月亮圆缺十二次所对应的日期叫作“十二节”或“月望”,这就是干支纪年法最早的雏形。
由于古人发现了月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着一种周期性运动的现象,他们就开始试着找出这种运动的规律,并用天干和地支来表示出来。由于天干地支相配成六十组(也有说是十二组),于是便产生了六十花甲子这一纪年法。
它的最大特点是根据月亮与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干支。在干支纪年中,每两个天干之间都有个地支相配,例如甲子年即农历年干为“甲”、地支为子;乙丑年即农历年干为亥;丙寅年即农历年干为寅等。这些干支相互配成六十组后,又与十二地支相配成六十组(也有说是六十组以上)。这样每一年就有60个干支相配(不计闰月)。
干支纪年法中还有“天干地支化”一说,就是说每年有12个天干地支所代表的十二种五行之气。比如2018年是戊戌年,戊戌为“天干”之土;戌为“地支土”之火;戌为“天干”之金;戌为“地支”之水;戌为“天干”之木;戌为“地支土”之火;戌为“天干土”之金;戌为“地支金”之水;戌为水克火;戌为火克土。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年份就叫做“干支历”或“干支历年”。
干支纪年法又分为两大类:一是阴阳五行说。它是古代中国人民通过观察天体运动和自然现象总结出的一种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学说,并以此作为纪年、纪时的依据。
二是天人感应说。它是古代中国人民通过观察天体运动和自然现象总结出的一种神学观念,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无法用科学理论加以解释的联系,人应该效法天地而顺应自然来生活。天人感应说的代表人物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他认为天有十日(即日)、四时(四季)、五行(金、木、水、火、土);人也有十个灵魂(即精、气、神)。人有五脏(心肺肝脾肾)五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和七窍(眼鼻耳舌)十二官。天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因此天人感应说占了很大比重。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使用的年号,就是用天干与地支来表示的。

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个反映气候变化规律的节气,即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中国古代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代表一个月,每个月都有它的名称和规律。
一年十二个月,一天二十四小时,分为八节。每节又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寒蝉鸣;三候虹始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太阳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具有悠久历史。它是上古农耕文化的产物。
二十四节气由中国汉代刘歆在《七略》中首创,并沿用至今。后来又被古代帝王用来制定历法。《明史》中说:“凡为帝者师,必有司于四时建气,故谓之经”。

本文链接:http://www.xiawashuo.com/k/34333162.html

澳客手机版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