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纪念谁的日子(端午节在几月几) -澳客手机版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节日。它是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千古流传。屈原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影响深远,所以历代都有纪念他的活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及原始信仰。“端”有开始、第一之意,因此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端午节的起源与我国古代楚国人祭龙有关。在春秋之前,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而五月五日又是端午节。但在民间信仰中,这一天却被赋予了重要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能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为了纪念屈原的高尚情操,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纪念伍子胥
传说伍子胥被楚平王杀害后,吴王夫差派人送了一包金银给伍子胥的弟弟伍子胥以求赦免,伍子胥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城百步的高处,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于是他死后果然如此做了。
在楚国,百姓们为了不让鱼吃掉伍子胥的眼睛,就包了粽子投入江中,还有人把粽子扔进了江里让鱼吃掉。但是鱼也不是吃粽子就能活下来的。在楚国民间,端午节这天还有个重要的习俗——赛龙舟。
相传春秋时期,楚王非常昏庸无能,宠信小人,导致国家四分五裂。当时有个名叫伍子胥的大夫就劝楚王杀了楚平王报父仇。但是楚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不仅不杀自己的父亲和哥哥,反而重用了这两人。后来他们果然杀害了平王。
伍子胥便离开楚国来到吴国。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他建议吴王夫差在二十年后兴兵伐楚。但是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建议,不听忠臣良策。伍子胥便劝吴王夫差在吴国建造一座能征善战的军队,帮助夫差打败了越国而报父仇。
吴王夫差听了伍子胥的建议后,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吴国渐渐变得强盛起来。后来越国被吴国打败了,越王勾践请和,被吴王夫差拒绝了。之后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来他带兵打败了吴国。
吴王夫差听闻之后大怒,便将伍子胥赐死了。
三、纪念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曹娥碑传云:“曹娥葬父,沿江号哭,七日不绝。”又云:“当此之时,正当五月五日。苦水正流,子不归生;孝女不死,其魂尚驻。”这大概是曹娥碑传为美谈的由来。
过了十七天抱出父亲尸身。
五日后抱出母尸身。
此日正是五月初五,孝女曹娥遂投江寻父。于是便有了五月五日端午竞渡以及赛龙舟的风俗。
这一传说至东汉时已不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又闻曹娥投江诛继续子口”。而据《续齐谐记》记载:“曹娥为县官之妻”。
由于端午节有纪念曹娥的传说存在,且在江南水乡尤为盛行。所以就形成了在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以纪念曹娥的习俗。
从“孝”的角度来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一个叫曹娥的女子;从“节”的角度来说,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一个叫曹娥的女子;从“孝”与“节”的关系来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从“孝”与“节”的关系来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曹娥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从“孝”与“节”的关系来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
四、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介子推不求利禄,愿与其同死,重耳于是脱离晋国流亡国外。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即晋文公。继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十分感动,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不愿下山,背着母亲躲进了绵山。绵山很高,很多人都难以找到他。有人建议用火烧山,晋文公乃下令退兵二十里。几天后,晋文公遇见了介子推母子俩,要放他们下山,但介子推不肯离开母亲。他的母亲含着泪说:“孩子是要随我到地下去的。”说完就断气了。
晋文公得知后痛不欲生,他追上介子推,想从他身上找到安慰。可介子推已背着母亲进了绵山,晋文公只好放火烧山,想把他逼下来。谁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把介子推逼下来。结果火熄后,人们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在树根底下。
晋文公见状大哭一场。然后把他葬在绵山旁边。为了纪念他,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祭拜他。
后来人们在祭祀时用树叶包饭、叶枕包饭、叶盘卷饭之类的食物来代替饭菜,称为“粽子”,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五、纪念孝女曹娥
孝女曹娥碑所以流传至今,也因为曹娥的孝心感动了上苍。
而曹娥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当时正值吴越交战,曹娥的父亲被越王所伤,投江而死。她为了寻父投江救父,行至长江入海口,只见一只舟停在岸边。她不忍心见父溺死,就抱起父亲的尸体游进了江里。
人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救父。但天色已晚,江中又没有船只和木筏,于是她就抱着父亲的尸体爬过了这座险滩。
这时她年仅十四岁的女儿英灵便出现在江上,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孝行将此日定为“孝女节”。
而曹娥救父也成为了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正阳节等)。
除此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哭父等说法。
本文链接:http://www.xiawashuo.com/k/34332742.html
澳客手机版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